绿帽子的由来(“绿帽子”一词怎么来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5 14:03:39    

绿帽子,本应是一个中性的词语,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没有特殊的含义,甚至在爱尔兰、越南等国还有一些褒义的精神含义。但是在中国,一提起这个词几乎所有人脑海里都只有一个概念——某个男人的老婆出轨了,俗称被戴了绿帽子、被绿了。

爱尔兰人圣帕特里克节有戴绿帽子传统

为何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赋予了绿帽子如此大的负面含义,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这其实是有很多的历史文化因素在其中的,绿帽子特殊含义的养成其实经历了近两千年的不断强化。

绿帽子的负面含义主要来自于颜色,即绿色。绿色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地位较低,尤其是衣着方面,绿色的衣冠被视为低贱的象征,是底层人才会穿着的颜色。推测这可能和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绿色植物、绿色染料极易获得有关。而红、黄、蓝、黑、白等纯色被古人视为正色,在衣着方面的地位都比绿色要高。

唐朝低级官员穿绿袍

绿色服饰的低贱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据《七修类稿》记载春秋时期,一些依靠妻女出卖身体为生的男子,需要被强制要求头裹绿色头巾以示区别。如果记载为真,春秋时期这些男子可以说是靠戴绿帽子吃饭的一类人。

《汉书·东方朔传》提到馆陶公主刘嫖(汉文帝之女)的情夫董偃就是头戴绿帻(绿头巾),隋唐时期的名儒颜师古在这里注释道:“绿帻,贱(卑贱的)人之服也。”唐朝诗人李白也在他的《古风》写道“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译文:有一个戴着绿头巾的家伙,原本是卖珠子的轻薄少年),可见绿色头巾在唐朝也含有轻薄、低贱等贬义。

古装剧形象

实际上在整个唐宋时期,青绿色都是最底层的人甚至是犯人才会穿戴的,如《闻见录》记载唐代地方官有时惩罚犯人会强令其头戴绿色头巾而起到羞辱的效果;宋《燕翼诒谋录》载,南唐李后主投降时,随其一起投降的官员一律穿绿袍以区别于宋朝本朝官员;《梦溪笔谈》还记载宋朝人心目中谁要是头戴绿色头巾,简直与屠夫、卖酒等最低贱的商人无异(古代士农工商,商人地位最低)。

古装剧形象

可能是由于青楼的“青”与“绿”含义接近,元朝《元典章》甚至明确规定娼妓的亲属男子要头裹青绿色头巾(与《七修类稿》记载春秋时期的情况近似);明朝时朱元璋也下诏规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所谓教坊司,其实是用来接收犯罪或者被抄家大臣家属女眷的地方,进了此地后,要被充当官妓,毫无人权可言,命运很是凄惨。因此在元明时期,人们见到戴“绿帽子”的男人就知道其妻女所从事的行业是多么的低贱,而“绿帽子”的含义也更加明确地指某男子的妻女从事卖身行业、并扩展到男子妻子婚内出轨、“偷汉子”等负面含义。

对于清朝,大家都知道其八旗的颜色分别是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都是取自相对高贵的正色、纯色。而传统观念中低贱的绿色则给了汉军,是为”绿营“,又称绿旗兵。

清朝绿营旗帜

综合来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绿色衣物尤其是帽子、头巾有多重负面含义在其中:一是绿色本身相对于所谓正色、纯色的低贱;二是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强制一些低贱行业和人士“穿青戴绿”,并由此衍生出“出轨”“不忠”等含义。

而到了现代,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男女出轨和对婚姻不忠现象比以前出现的概率更高,负面含义的”绿帽子“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口头调侃用语,常见于生活和各种网络平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