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甘肃电科院的巾帼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8:02:00    

在国网甘肃电科院,有一支充满温情的“巾帼力量”,团队成员是由平均年龄32岁的11位高学历女性组成。在人工智能领域,她们用细腻的思维挖掘技术的无限可能;在网络安全方面,她们精心守护着电网的信息安全防线;在信息通信技术支撑工作中,她们用专业的技术保障每一次数据的顺畅传输。

润物无声:代码里的初心坚守

2024年11月,在天水110千伏天铁二线及张家川绵上线,国网甘肃电科院成功试点应用了甘肃首台“全国产化”智能防外破装置“线路小卫士”。该装置由线路智能监拍装置和电子围栏智能平台两部分构成,实现输电线路智能防外破雷视一体技术全面自主可控,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一名党员,又是一名数字化工作者,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为电网的数字化转型添砖加瓦。”这句朴实的话语,不仅是李志茹的心声,更是她投身数字化事业十五年的坚定动力。

李志茹和团队在实验室开展科技项目创新研究 陈楠 摄

研发“线路小卫士”的关键时期,优化过程困难重重。当时的她虽已在数字化领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面对“线路小卫士”复杂的算法逻辑和层出不穷的技术挑战,依旧压力巨大。

为了让“线路小卫士”更加智能高效,她一头扎进资料的海洋,连续数月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查阅国内外的专业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白天,她在办公室里专注地研究代码,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夜晚,她还在反复进行代码测试和修改。每一次代码的运行结果,她都仔细分析,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漏洞都绝不放过。

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围绕“线路小卫士”展开头脑风暴,有人负责算法优化,有人专注于功能拓展。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失败中,团队不断总结经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线路小卫士”成功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也不断成长,优秀的创新成果接连涌现,持续为电网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和风细雨:网安战场上的“定海神针”

张蕾是甘肃电网唯一一名国家电网公司网络安全“尖兵部队”队员。她在师父白万荣的带领下,从一名“新兵”迅速成长为网络安全专家,承担诸如“冬奥会”等国家层面急难险重网络安全保障任务20余次,累计在外驻场值守440天。这个身体单薄柔弱的小女子俨然是一名战无不胜的“尖兵”,“平战结合”的处置模式切换她早已驾轻就熟,惊心动魄的网络对战成为她的日常。

张蕾参加网络安全竞赛 白万荣 摄

2022年,她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大挑战——参与冬奥会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这是一项任务艰巨且需闭环管理的工作,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在北京的保障单位,她和团队每天从早忙到晚,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在应急处置和溯源反制工作中,她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能成功解决多起网络安全事件,获得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电力保障先进个人称号。

此后,她又投身到大运会和亚运会的网络安全保障工作中,圆满完成任务。担任甘肃电网网络安全红队队长时,她毫无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年轻队员,助力团队整体实力提升。业余时间,不断学习考取多个专业证书,完成研究生学业。

微光如炬:业务一线的潜心坚守

在2024年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上,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青年创新成果《“星空地”无界畅联机动应急通信装置》在创新创效专项赛中荣获全国决赛“优胜奖”。

该成果由90后通信专业负责人朱小琴牵头完成,从初赛到决赛,历经三个月,她带领团队成员悉心筹备着每一环节,精心雕琢申报书的文字材料、反复推敲视频脚本及制作,并邀请内外部专家进行线上线下专项指导。

面对技术难题,她不放弃任何一个细节,力求充分展现项目亮点及成效,最终使该成果首次创新融合高通量卫星、机载电信移动基站、北斗定位等技术,构建“星空地”无界畅联机动融合网络,针对无人区、无公网及自然灾害产生的“通信盲区”场景下,解决应急抢险救灾和能源行业现场感知、传输、决策等全环节通信保障难题。

工作9年来,朱小琴务实肯干,始终扎根在信息通信一线,牵头完成现场技术监督80余次,助力通信备调的正式投运,实现与主调通信网管系统的实时同步、实时监控,并接过了主调应急演练的工作接力棒,提升了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她是同事们眼中的“工作狂”,瘦小的身体里散发着大能量。成为专业负责人后,她不断优化专业管理,大胆创新,悉心帮带新员工,凭着对工作的拼劲和执着,一步一个脚印提升专业支撑水平,并在2024年荣获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专业首个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朱小琴开展通信技术监督 魏峰 摄

在国网甘肃电科院数字化专业领域,“她团队”就像一颗颗微小却闪耀的星辰,分布在研发、网安、信息通信保障等各个岗位。面对如今数智化坚强电网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她们坚信,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决心,才能承担起公司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电网的数智化建设贡献力量,她们将每一份数据的价值转化为保障电力供应的坚实支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张和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