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二手烟,这样治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07:25:00    

上海市宣布在八个地标场所加强“游烟”管控——

室外二手烟,这样治理

一边走路,一边吸烟——这样的“游烟”行为,游走于城市的街头巷尾,让不少路人直呼“遇到二手烟,无处躲藏”。

近日,上海市宣布在外滩、武康路、豫园商城、新天地、南京路步行街、陆家嘴商圈、今潮8弄、蟠龙天地等8处中外游客集中、人群密集区域,启动针对室外“游烟”的示范治理。比如,在豫园商城、外滩等地,加强控烟宣传,引入智能语音提示设备,以提升劝阻和引导效果;在陆家嘴商圈,通过陆家嘴中心绿地大屏、商务楼宇户外屏、地铁站信息屏及东方明珠周边行人指示屏滚动投播控烟宣传。

禁烟宣传标语能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但主要依赖吸烟者自觉。如何更好提升“游烟”劝阻效果?一些区域引入志愿者,针对“游烟”行为进行劝导。

张大懂是上海市普陀区的一名志愿者,主要在公交站点和菜市场门口劝导“游烟者”。“我们日常身上会有志愿者标识,只要说明上海在室外开展控烟示范行动,很多人都会自觉把烟掐了,或者走到更空旷的地方。”张大懂说。

还有些市民自觉加入劝导队伍。上海市民艾达日常会在自家孩子就读的小学门口,自发进行控烟劝导。据她介绍,学校门口等待区时常人员聚集,往往有家长一边等待,一边吸烟。“我自身患有呼吸道疾病,二手烟对我影响很大,为此我寻求过学校和社区帮助,也曾拨打12345热线反映情况,要求在校门口贴上‘禁止吸烟’提示。学校配合贴了标识后,禁烟效果比想象中好很多。看到‘50米内禁止吸烟’的标识,一些吸烟的家长会自觉远离人群。”艾达说。

实际上,早在2010年,上海市就颁布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2017年修订后的版本,更是明确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统计显示,在严格的控烟政策下,上海的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近27%下降至目前的19.2%。餐厅、办公楼等场所“烟雾缭绕”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很多户外场景的二手烟暴露率依旧较高,“边走边抽”的“游烟”更让不少市民诟病。根据上海市2024年对室外二手烟所做的抽样调查结果,在一万名受访者中,有约六成市民明确表示“经常遭遇‘游烟’”。此次上海市明确启动针对室外“游烟”的示范治理,就是要加大治烟力度,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室内外环境。

据悉,上海此次的“游烟”治理,在明确提出不支持人群密集区随意吸烟的同时,将更加科学规划吸烟点,以便利吸烟者并减少对他人的影响。当地管理部门、商户和志愿者团队也在努力让相关提示更显眼、更易懂,在中文标识外,还加入外文导引。

据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上海将在多个“网红”场所内持续完善室外吸烟点和提示系统,通过市、区两级部门分工合作,推进公众健康教育,让更多市民养成不在密集人群中吸烟的习惯。多位受访者表示,室内控烟过去被很多人认为“推行有难度”,但经过十余年努力,已成为公共场合常态。“游烟”治理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宣传、劝导与执法同步。从上海的实践看,无论是不断出现的志愿者队伍,还是逐渐增多的控烟海报,都显示出上海在禁烟领域做出的积极尝试。

“要让禁止‘游烟’深入人心,既要加强宣传效果,也要加强志愿者队伍和制度支持。”艾达说,期待能形成一套可落地的“禁止游烟”机制,进一步强化取证便利性,为“游烟”治理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责编: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