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劳动素养现状调研报告发布:多维度剖析,助力教育均衡发展
近日,一项由赣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副教授金海京精心指导,潘丽姿领衔,郑金山和柳佳瑶为核心成员的研究团队,正式发布了题为《小学高年段劳动素养现状研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中央苏区五校循证赋能实践》的深度调研报告。该报告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调研方法,深入剖析了当前小学高年段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此次调研覆盖了赣州市五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研究团队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手段,对三千余名高年段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查。调研结果显示,虽然小学生劳动素养整体表现良好,但仍存在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值得注意的是,女生在劳动参与度和劳动素养上展现出优于男生的趋势,且五年级学生的劳动能力则显著高于四年级和六年级学生。此外,不同学校之间的劳动素养水平也呈现出显著差异。
作为项目负责人,潘丽姿此前已在赣南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小学高年段劳动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论文,为本次调研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她指出,研究团队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劳动教育的多维度特征,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核心成员郑金山以问题导向思维,深度剖析了劳动教育现状背后的多重原因。他强调,家庭背景、学校教育环境、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均对学生劳动素养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和态度、学校的劳动课程实施情况以及社会资源的支持力度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另一核心成员柳佳瑶则凭借专业的数据分析能力,运用单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和分析。她发现,家长正面的劳动观念对学生劳动素养具有积极影响,而隔代照顾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同时,学校教育在劳动素养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也得到了充分验证。
基于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提升小学高年段学生劳动素养的优化策略。他们建议学校应构建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劳动能力差异,实施精准化分层教育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提升。此外,研究团队还强调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学校与家长共同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形成教育合力。
此次调研报告的发布,不仅为提升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劳动素养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也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劳动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