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极日记丨日产20吨淡水 秦岭站给排水系统如何建成?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的建设正稳步推进。对于一个考察站的运行来说,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实现稳定供应?日前,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秦岭站的队员们克服重重难关,顺利完成了站区给排水系统的建设任务。
秦岭站位于南极罗斯海的岸边岩石上,丰富的海水经过淡化后,就能为站区生活提供保障。但是从镜头中能看到,秦岭站到海面有一定的高度差。为保障站区越冬用水,取水口工程成为秦岭站度夏期间最先启动的配套建设工程之一。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彭安康:在山崖里面,钻个直径220毫米的洞,将取水管道放到海床里面,下到海水里面不冻层,水深有3米深。这样的话,海浪拍击也不会把管道给破坏掉。同时,把孔洞密封好以后,里面保温效果也比较好,我们也设计了电伴热保温系统。

不仅如此,为了应对岸边海带、磷虾可能带来的生物堵塞问题,取水口专门设计了取水头部过滤、蓝氏过滤器以及反冲洗系统等多重保障。在建设施工期间,经过现场测量,取得潮位数据、场地和海面的高度差以及水平距离后,1月17日,岸边钻孔正式开始。按照预定计划,总共需要打7个孔洞,3个用于生活,2个用于科研,还有2个备用。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彭安康:最后我们测出来是30度,钻杆与地面的夹角是30度,打下去,放了15米的管子下去,8米就见水了。

彭安康说,为了保证取水管道的真空密闭性,在设计上尽量减少接头数量,配置不同规格的管道;采取螺纹丝口连接,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避免管线漏气。与此同时,在距离岸边约20米的地方搭建取水泵房,并用管道连接,最终取水管道总长超400米,实现每小时海水供应量6立方米。
记录秦岭站海水淡化设备首次产水
每小时供应6立方米的海水大约是6吨,可以满足秦岭站度夏和越冬期间的用水需求,但抽上来的海水怎么变成日常使用的淡水呢?记者此前记录下了秦岭站海水淡化设备正式产水的全过程。
2月1日,在后勤中心,海水淡化设备开始进行组装。由于设备在国内已经按1比1的比例进行过安装及运行测试,总体安装进度较快,2月21日,海水淡化设备正式产水。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冯涛:衡量产水含盐量的一个标准,国家饮用水的标准是1000毫克/升以下,通过分析仪表,出来水的产水电导率在200毫克/升左右,满足国家饮用水标准,包括pH值也是在国家饮用水标准范围之间,现在可以保证到一天20吨淡水。

冯涛说,考虑到秦岭站地处南极海边的特殊性,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更换反渗透膜的频率,他们还专门做了特别的设计。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冯涛:我们这次原水跟浓水端的管道基本上用的都是2205双向不锈钢,它耐腐蚀,在室外低温环境下也不容易发生形变,反渗透膜一般是一年左右更换一次滤芯,这次设计的过程中给它加入了化学清洗系统,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降低更换频率,定期化学清洗的话使用寿命可以延长到2到3年。
智慧环保 污水如何实现绿色排放?
有取水,当然还要考虑排水的问题。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排水操作不同,南极的排水问题充满了挑战。让我们来看看科考队员如何用科学智慧和环保理念建造秦岭站的排水系统。
在秦岭站,排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厨房排水、洗涤排水,以及海水淡化的浓盐水排水,除海水淡化的浓盐水直接排到大海外,其余排水都要经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才能排放。站区的排水口位于取水口北侧的下游区域,间隔距离近400米,这样就不会影响上游取水口的水质要求。同时,为了抵御低温,室外排水管道设有聚氨酯保温和自控电伴热保温两套防冻系统,确保排水管道内不会结冰。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 关维:排水水质标准是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水体水质标准进行设计的,既符合《南极条约》的要求,也符合我们国家对地表水排放的水质要求,设备是按照20吨每天的规模进行设计的,采用了两套设备,越冬时候是按照一用一备进行运行,到度夏的时候,两套设备同时启动,能满足度夏期间80人的使用要求。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