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全国荣誉 包头连获十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04:00    


这几天,包头舰为“顿悟时刻”号帆船护航的短视频引发全网关注。有网友这样留言:“那一抹红,满满的安全感,泪目了!”

帆船与军舰同框,这是“顿悟时刻”号的温暖时刻,也是包头舰的高光时刻;这是祖国日益强大的生动体现,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最好诠释。

其中最激动的莫过于包头网友,他们为有以自己家乡命名的军舰而自豪,更为生活在一座双拥模范城而骄傲。也许你不知道,包头不仅是“全国双拥模范城”,更是“十连冠”。

就在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北京举行,包头市第十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让这座硬核城市再次走到聚光灯下。

“军工重镇”的荣光

曾几何时,包头只是塞北和中原商业往来的“水旱码头”,一穷二白。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将156个重点项目中的6个放在了包头。内蒙古最大的工业城市、国家的军工重镇从此横空出世。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全国各地数十万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来到包头,曾经的塞外荒原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建设场面,到处都是豪情万丈的青春力量。他们用硬核制造、一腔热血守护着祖国北疆,将红色基因、双拥情怀深深烙印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中。

此后的几年里,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相继从这里走出,包头成为了为共和国“铸盾砺剑”的地方,成就了军工重镇的无限荣光。

从第一门100毫米高射炮试射成功到99A主战坦克亮相国庆阅兵第一方阵;从全国唯一的坦克专用道到硬核浪漫的北方兵器城;从一代代在中蒙边界守卫国门的解放军战士到两代人忠诚护边的阿迪雅父子,新中国成立后的包头发展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军民融合启示录”。这座城市早已将双拥的基因写入了她发展的血脉之中。

“十连冠”的逻辑

如果说获评一次“全国双拥模范城”存在偶然因素,那么“十连冠”的背后定有必然逻辑。这离不开城市的光荣传统,更有一代代后来者的传承发扬。

从1992年首次获批“全国双拥模范城”,到如今的“十连冠”,包头的实践凝结着一座城市对国防建设的深情守望,展现了一方百姓对子弟兵的质朴热爱,更是新时代双拥工作从“传统共建”向“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包头投入专项财政资金完成驻包部队供水供电、营区建设等基础设施升级,还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海军“包头舰”入列内部建设,助力其乘风破浪。

这些年来,驻包部队“视驻地如故乡,视人民如父母”,积极支持包头建设。包头军分区聚力国防教育,年均完成4万余名学生军训任务,投入30万元升级6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教育设施。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年均出动民兵800人次,高效完成抢险救灾、边境管控等重大任务。

而这座城市的回馈同样炽热。创新打造双拥示范街道,联动企业、商家推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专属优待服务。建成集国防教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双拥主题公园,营造“崇军尚武”的浓厚氛围。

如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不仅仅是口号,更是包头实实在在的行动。随军家属安置“零待业”,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全覆盖”,优抚政策“精准保障”,常态化开展尊崇军人活动……这座承载着“军工重镇”荣光的城市,用坚持与弘扬,不断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

续写明天的高光时刻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包头这座承载着“军工重镇”荣光的城市,用坚守与创新书写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展望未来,“十连冠”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如今的包头,正以一座城的赤诚,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挥毫续写新时代的鱼水华章,创造属于明天的高光时刻!

恰如开篇短视频里那句激动人心的呼喊:“我是包头舰,我们为你护航!”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彦军,张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