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要出门人注意了!这几件事需特别引起重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6:0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徐尤佳 周泽楷

难得的清明3天假期,大家趁着大好春光祭祖、踏青、放风筝、吃青团......放飞心情,尽兴方归。

但此时的天气时暖时寒,乍阴乍晴,而且早晚温差比较大,如果大意可能就会受到风寒的侵袭而染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这5件事要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清明节气以“顺应时令,升发阳气,调达肝胆,强健脾胃”为养生保健要点。人体的阳气生发,肝气易亢,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等脑部不适。现代研究表明,此阶段气压波动较冬季频繁,脑血流速度变化幅度大。具体要注意哪些方面?杭州市中医院医生来详解。

清明时节,温差较大,衣着上要根据寒热适时增减,以“下厚上薄”为宜,衣服应当宽松柔软,以顺应春天生发舒展的特性。

随着气温升高,人们的活动也增多,虽然春季养生以“生发阳气”为特点,要注意运动时“勿大汗,以养肝脏。”可多晒太阳,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活动。特别是平时活动较少的人群,做运动需要量力而行,运动量不宜过大。

图源:图虫

清明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空气湿度明显增大,正是风邪入侵,湿气较重的时节,应多开窗通风。

春季生东风,肝气旺盛,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此时宜减酸增甘,调养脾胃。忌郁,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成为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可通过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休闲活动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此时肝气最为旺盛,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如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甘温补脾之物,少吃羊肉等“发物”,注意养肝护肝。

到了清明,作息时间宜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尽量做到夜卧早起。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

清明养生4个“防”

清明乍暖还寒,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生长迅速,此时若不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

不少人近期皮肤出现红疹、风团等,有的还出现鼻痒、打喷嚏,这些都是过敏症状。过敏体质的人应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花粉柳絮等,外出要戴上口罩;饮食也要注意,不多吃易致过敏的食物,如虾蟹、牛奶等。

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虫蛇也开始活跃起来,蜱虫咬伤、蜂蜇伤时有发生,虫咬皮炎不少见。

清明时节气温逐渐升高,食品易变质,导致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应注意“病从口入”,一旦出现腹泻症状,基本的原则是不消耗体力,补充水分,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