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地标里的“青岛情怀”
“青岛製造”品牌创始人冯小鸟用传承和创新把“青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网上说我们店倒闭了,交不起租金了,这些都是传言。”青岛知名餐饮从业者、“青岛製造”品牌创始人冯小鸟回应道。这处位于龙江路1号的房子,是冯小鸟自己的家,不存在租金问题,店里的经营状况良好。此次拆掉蓝色“青岛”文字logo,实为装修改造的需要。预计这处克莱因蓝色的巨大“青岛”二字,在一个月内就会重新回归。届时,全新的“青岛製造”店,将为游客带来更深入的青岛文旅体验。

冯小鸟自己设计的青岛特色墙。
店面改造升级更“青岛”
曾经,ONE CUP饮品店是时尚达人们的专属背景。这里距离青岛大学路网红墙很近,是龙江路“漫画街”的入口之一,近几年成为新晋青岛地标打卡墙。克莱因蓝色的巨大“青岛”文字logo是这家店的标志,配色清新又带着高级感,成为来青旅游的打卡地标。如很多文旅App里介绍所述,这座小楼虽看似普通,但其设计却别具一格,吸引了无数市民游客的目光。

冯小鸟自己设计的青岛特色墙。
“在这里拍张打卡照,代表我来过青岛。”许多游客在网上这样留言,甚至有游客表示:“到青岛旅游,不来这里打卡,就像没来过一样遗憾。”
然而,近期有网友发视频称这处“青岛”网红墙被拆,店里面正在装修。“倒闭了吧,租金涨了,经营不下去了”“打卡拍照的人多,但进店的人少”……这些传言开始在网上流传。面对青岛早报记者的提问,店主冯小鸟说:“这些都是网友的传言,我们是在装修升级店面。”冯小鸟表示,看见这些留言,她反而觉得网友们是在关心她,关注着她这家店的蜕变之路。“房子是我家的,我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之前父母就在这里开了多年餐饮店,店面的经营也很稳定,很多游客在外面‘打卡’完,也会到里面来消费。”冯小鸟认为,作为青岛文旅从业者,要与时俱进,为城市的旅游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青岛製造”即将强势回归
“按照目前的进度,可能用不了一个月吧,大约在五一假期前,我们升级后的‘青岛製造’店就能开门纳客了。”冯小鸟告诉记者,店面升级改造需要重新装修,因为怕“青岛”文字logo在装修中被弄坏,所以需要拆下来保护好。
面对“打卡经济是否影响盈利”的质疑,冯小鸟用事实回应:自2022年以来,盈利水平持续向好,因此今年启动了品牌扩张计划。她认为,真正的城市文化传播需要兼顾情怀与市场,青岛製造既要保留老街区的温暖记忆,也要用原创设计与数字体验吸引Z世代。
冯小鸟向记者透露了升级的规划:之前ONE CUP饮品店是单纯的饮品店,而升级后的“青岛製造”扩大了经营面,不局限于传统旅游纪念品店,而是集茶饮、文创、环保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构建了“制造、创造、再造”三大板块的文创生态。品牌以青岛蓝特色为起点,将海洋文化融入茶饮产品,推出更多结合方言IP与本土景点的文创产品;线上小程序“青岛游记”让游客DIY个性化攻略,离青时自动生成专属游记;环保板块则通过海洋垃圾再造沙龙,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这种“文创+科技+环保”的多维模式,正重新定义青岛的年轻态旅游标签。
/ 讲述 /
深植于故土的情怀
在这里出生、长大,冯小鸟对龙江路1号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爷爷、父亲都是餐饮从业者,作为“餐三代”,在外多年后回到青岛,她与时俱进,将老一辈的传承与时尚发展相结合,创立了多个餐饮品牌。“希望来青岛的旅客,不仅仅看到红瓦绿树,更要看见我们在新时代解读下的碧海蓝天。”冯小鸟说,她更加理解年轻一代的想法,希望文旅行业不仅存在于对旧时光的怀念,更要创新,以适应年轻的市场。
“回到青岛的时候,龙江路还不是网红街,那时候我还沉浸在小时候老邻居们之间端着饭碗串门的温暖回忆中,忽然间发现很多老邻居们搬离了这里,有种荒凉的感觉。”冯小鸟回忆道,此前她父亲在这里开的“强强酒店”也算是那个年代的网红店,受到很多人青睐,当时父亲总说,开酒店不只是做生意,更是要给青岛这张名片添砖加瓦,她希望用更年轻的方式续写父辈的城市情怀。
开饮品店的想法落地后,在店外LOGO的设计上,冯小鸟最先想到的是做个打卡墙,突出年轻、爱情的主题,把“LOVE”等字样放在墙上,后来转念一想,既然要续写城市情怀,何不就用城市的名字?“我把‘青岛’二字写在墙上,就是想告诉自己,不能让这份温暖的记忆断了线。”冯小鸟说,她选择了代表海洋的蓝色,用白色背景衬托,这种对比色更清新,就这样将这两个字用极其简单的方式印在窗户上,却意外引爆了游客打卡热潮。
从最初的情侣拍照装置构想到最终的极简设计,这个“无心之举”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破圈密码。随着游客来打卡拍照增多,龙江路及周边的很多店铺也对店铺外墙进行了创新,区域内艺术家的涂鸦萌发了文艺气息,让一条被游客称为“漫画街”的青岛热门打卡地在短时间内成为城市文旅的热点,甚至每逢周末及节假日,周边的龙江路、黄县路等部分路段,因游客太多,需要暂时交通调流来维持秩序。
记者手记
在创新中传承发展
龙江路1号的“青岛”网红墙,是青岛最早一批用“青岛”两字作为LOGO的墙体。随后,在老城区很多文旅业态上,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这种墙,这是新时代文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标志。
从“强强酒店”的红瓦记忆到“青岛製造”的蓝色畅想,冯小鸟一家用三代人的城市守望诠释了何为“海纳百川”。当老街坊们在文创店门口重逢,当年轻游客在沙龙里用废弃渔网编织手袋,当“青岛蓝”成为全球设计大赛的灵感来源……这座城市的温度,正在这些细节中悄然生长。正如冯小鸟所说:“我们拆掉的不是‘青岛’二字,而是过去式;正在建造的,是让未来青岛人骄傲的文化磁场。”
从一堵墙上的城市之名,到涵盖文创、环保、科技的多元生态,这个品牌正在书写青岛的年轻化叙事。一条备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街在城市里的成长之路,其实也是一段美好的青岛故事。正是有更多文旅从业者的努力书写,让更多的人看到青岛的美丽和独特。美好的“青岛故事”正在被这些有温度的创意点亮,正是“我希望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冰箱贴,而是能讲得出故事的青岛”的诠释。
来源|青岛早报首席记者 孙启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