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之间 守护生命的千钧重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3:33:00    

在互联网的语境里,“像呼吸一样简单”是网友对生活琐事的戏谑注解。但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的蓝白世界里,每个肺泡的翕张都牵动着生死时速,监护仪的波形在午夜跳动着生命密码,呼吸机的节律与医护的脚步构成双重奏鸣,在这里淬炼成守护生命的千钧重担。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长期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与科研创新。科室以肺癌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间质性肺病、呼吸介入技术等为特色,形成了“疑难危重症诊治+科研转化+区域辐射”的立体化发展模式。

“从20世纪80年代,我们科室牵头在西北地区做气管镜检查,为西北尤其是陕西培养了一大批气管镜人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拴盈回首往昔,满怀自豪。如今,科室在“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强劲推动下,如虎添翼,医院更是鼎力支持,将整个西一楼划归科室,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救治与临床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科室规模不断扩大,床位总数激增至168张,其中,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就占据了30张,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更加密集的监护与治疗。

近年来,科室牵头成立陕西省呼吸重点专科联盟,并作为核心单位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通过“3551”模式(即“三真、五平移、五延伸、一融合”)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河南洛阳、新疆等地,显著提升了区域诊疗水平。

在临床实践中,杨拴盈及其团队以“精准施治”闻名。他擅长运用支气管镜下冷热消融、导航支气管镜等介入技术,为肺癌、复杂气道狭窄患者提供微创治疗方案。面对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病等疑难病症,他倡导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联合影像、病理、风湿免疫等多领域专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个性化治疗是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重要趋势。通过详细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杨拴盈介绍,科室的目光不仅聚焦于治疗,更着眼于构建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区,168张床位配备智能化中央监护系统,ECMO团队24小时严阵以待,从肺小结节MDT门诊到睡眠障碍诊疗中心,科室构建起了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全链条服务,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科室年均开展支气管镜介入诊疗超千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数十项,发表SCI论文逾百篇,参与制定国家级诊疗指南10余部,是西北地区呼吸领域的重要学术高地。”杨拴盈说。这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队伍,正以“介入诊疗国内领先、危重症救治国际接轨”的姿态领跑西北。

自1988年起,杨拴盈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起步,踏上了与呼吸疾病不懈斗争的征程。三十余载春秋,他亲历了我国呼吸医学从传统的经验诊疗向精准化、个体化治疗的跨越。作为肺癌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主导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肺癌标本库”,并十余年如一日,深耕于肺癌蛋白质组学及非编码RNA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参与制定了七部国家级肺癌诊治指南、共识,为肺癌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从青葱学子到学科带头人,杨拴盈始终保持着“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工作节奏。“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代际传承。”杨拴盈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始终将青年人才培养视为科室发展的核心。

面对诊室里认真记录病程的年轻力量,杨拴盈眼中满是期许。他介绍,科室医生78%以上都具有博士学位,每年都会派青年骨干到国内外学习进修,同时也鼓励年轻医生把科研创新书写在临床一线,如今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新疗法越来越多。

“肺癌仍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榜首。这样的现实让人心痛。”谈及我国肺癌防治现状,杨拴盈神情凝重。面对未来,这位呼吸病学专家有着更宏大的构想:深化与洛阳、新疆医院的合作,推广肺癌早筛项目和呼吸康复技术,为呼吸医学注入新动能,为国家呼吸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当每个呼吸科医生都能规范施治,当每位患者都能早筛早诊,才是真正的健康中国。”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人的心中,每一次呼吸的顺畅,都是对生命最庄严的承诺。

而这份承诺,正通过一代代医者的接力,在西北大地上续写新的篇章。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