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联播丨科技赋能 农业有“智”更有“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21:23:00    

春回大地,农事正忙,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绿水青山间焕发着产业新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田间水畔,看无人机运输、数字化养殖如何为当地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改变 。

每年4至6月,连绵的春雨催发绵阳市平武县的山野珍馐进入采收“黄金期”。随着指挥人员操作遥控器,农用无人机群搭载着刚采摘的山珍腾空而起。这些沾着晨露的山野菜,仅需几分钟就能跨越山路,直达山下的直播基地。

绵阳市平武县山峰村村民 张兴树:我们这个地方的野菜相当多,有无人机帮我们运,有直播间帮我们卖,大家都不愁(卖),大家都放心去挖这些野菜,采这些野菜。

在山下充满“烟火气息”的集市里,主播们现场搭起直播间,通过镜头向全国网友展示“空运鲜货”。转眼间,一批刚运达的野菜就被抢购一空,并完成现场发货。从“山野采鲜”到“舌尖尝鲜”的时间缩短至24小时。

绵阳市平武县立堡村村民 陈福会:我们往年挖野菜很辛苦,要干一天到晚,因为要背很远。现在有无人机了,很方便了,我在底下(直播现场)卖,我组织姐妹在山上挖,现在这个价钱也很好,卖了当时能拿现钱。

绵阳市平武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 江禹:我们“1+100”是公益性直播,还给老百姓补贴快递的打包费运输费,用农用无人机,帮助老百姓将野菜从山上运输下来,将科技真正运用于农业,帮助老百姓方便快捷增收。

数智赋能,让农业的科技含量显著提升。近来,在遂宁市蓬溪县首个工厂化养鱼基地,60余万尾鱼苗被投入高位池进行养殖。通过水质监测云平台,可实现对鱼群活跃度、气温、水质、风向等情况的24小时精准实时监控,为科学养殖提供数据支撑。“陆基高位池养殖”模式,也使黄辣丁、鳕鱼、丁桂鱼等品种成鱼生产周期提前20至25天。

四川万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乔华:项目配套建设有“三池二坝”、循环管网、生产车间等,高位池的水达到排污条件后,排污阀自动打开,污水进入“三池二坝”沉淀、过滤,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入稻田,实现综合利用。

同样搭上科技快车的还有遂宁射洪市洋溪镇铜鼓山村的多尔水产养殖基地。通过引入涪江水,基地水面面积100余亩,利用试剂+人工定时巡查的方式对水质进行把控,并以锅炉加温+大棚保温的方式进行控温养殖,即使在内陆丘陵也能实现南美白对虾年养两季、亩产千斤的突破。

遂宁射洪市洋溪镇宣统委员 李婷婷:(项目)成功注册十五项与水产相关的新型实用专利,年产值达两百万元,探索育、养、销一体化创新模式,吸引周边农户共同参与,带动了我们洋溪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