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来袭,高血压吃药有讲究,牢记3个要点,提升用药安全
随着夏日高温强势来袭,有些高血压患者发现,嘿,自己的血压居然降下来了。这突如其来的 “惊喜”,让不少人有点懵。一部分人就琢磨着,既然血压降了,药是不是就能不吃了,毕竟常言说得好,是药三分毒嘛。可这么做,真的安全靠谱吗?咱得好好唠唠。

高温天和高血压用药的微妙联系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会儿,科学家们就留意到,环境温度和人的血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发现,血压会跟着季节变来变去,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到了最暖和的季节,血压水平往往会降到最低。
在另一项精心设计的荟萃实验里,研究人员发现,跟冬季相比,夏季实验组的收缩压平均能降个 5mmHg,舒张压平均降 3mmHg。这波动,对健康人来说,可能没啥特别的感觉,可对于那些有高血压相关疾病的人而言,就不容小觑了,弄不好还会加速疾病发展,引发一堆并发症。
我国有一项大规模样本研究表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压水平每上升 10mmHg,疾病死亡率差不多会增加五分之一。
到了夏天,气温一路飙升,咱们身体里的血管就像受热变软的塑料管子,明显扩张开来,这样一来,血流受到的阻力变小,血压水平自然就降下去了。而且天热,人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体内液体排出得多,血容量跟着降低,血管也变得更松弛,压力也就没那么大了。
不过呢,部分老年朋友就不一样了。因为上了年纪,身体各项机能大不如前,血压调节能力也在慢慢退化,对季节更替带来的气温变化特别敏感。高温天一来,他们的血压就很容易降得过低。这种情况下,用药安全问题就格外重要,得特别注意,来应对血压的变化。

记住这三个要点,用药更安全
密切监测血压,合理用药
血压容易受季节影响波动的患者,或者有既往病史的,在这个季节得加强对血压水平的监测。为了能更好地看出血压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建议每天早、中、晚分别测量血压,还得详细记录下来。
测量前得注意,要空腹先去排尿,咖啡、茶、酒这些刺激性的东西可别碰,心态也要保持平和。千万不能等到头晕等症状出现了才想起来测血压,这时候测出来的结果可就不准确了。
前面提到,多数患者到了夏天,血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一般波动不会太大。要是身体没啥不舒服,通常不建议随意调整药物剂量。
可现实中总有一些患者,夏天一感觉血压降了点,就自己擅自改变用药剂量,今天吃明天停,甚至直接停药。结果呢,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上这种例子可不少见。
高血压患者得清楚,血压控制是个长期持续的事儿,多数人得一辈子坚持。就算吃了降压药,血压降到正常了,那也只是说明当前用的药和剂量能控制住血压,并不代表病就完全好了,相关器官的病变也没恢复如初。

这种断断续续用药的方式,只会让血压忽高忽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弹性和耐受力本就比健康人差,血流毫无规律地冲击血管,血压不仅控制不住,还容易引发急性脑卒中、心脏衰竭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药,可别单凭自己的感觉,盲目地增减药量或者停药。
最新版的高血压指南里,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了不同的降压目标:一般成年人,血压要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要是患有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等疾病,得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高龄患者考虑到供血问题,血压不宜降得过低,目标是 150/90mmHg 以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得控制在 120/80mmHg 以下。
通过药物把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别自己想着减少药物剂量。要是确定病情好转,得让医生综合评估后,再调整用药。

那啥时候能减少药物剂量呢?
有些原本没有高血压,后来因为某些疾病,像内分泌性高血压、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药物性高血压等,导致血压升高的患者,要是原发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血压不升反降,恢复到正常水平了,这时候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
还有一些新发病例,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只靠药物就能把血压快速控制在合理范围,也没出现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的,他们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也能有效控制血压。这类人通常也能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不过,得按时监测血压,防止血压出现波动却没察觉。
另外,要是夏季连续一个月监测血压都正常,身体也没啥不舒服的患者,同样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调整药物剂量。
还有一部分对低血压耐受能力弱的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夏天用药治疗后,血压可能不光降到正常范围,还低于 90/60mmHg 了,有些患者血压甚至像坐过山车一样断崖式下降,还出现头晕、恶心、乏力等低血压症状。这时候就得赶紧去医院,在医生建议下减少药剂或者停药。观察 14 天后,再根据身体状况,评估要不要把剂量调回常规标准。

知晓药物不良反应,从容应对
临床上治疗高血压,主要是控制血压水平。医生一般都会建议患者一边服药,一边监测血压,定期复查,再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好达到理想的血压控制范围。
可实际上,有些患者药吃了,血压却没控制好,身体还出现其他问题。这可能是因为服药的时候,没清楚认识到药物的不良反应。现在市面上的降压药种类繁多,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 受体阻滞剂等等。
利尿剂类药物,通常会让肾脏排钾、排钠的速度加快。患者可能会感觉四肢没力气,出现心律失常,或者有恶心、呕吐的症状,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里更常见。它还会增加排尿量,要是服药期间不注意多喝水,很容易出现口干、乏力等低血压症状。而且,它会干扰葡萄糖、尿酸的代谢,有可能诱发高尿酸血症、痛风等疾病。
ACEI 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剧烈干咳,一般停药后症状会慢慢缓解。少数患者用了这类药,血钾会轻度升高。但要是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或者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就可能出现重度高钾血症。这类药物还可能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以及皮疹和血管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β - 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会引发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它还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让人出现嗜睡、厌食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这类药物在停药或者减药的时候,还会出现撤药综合征,比如反跳性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它也会影响血糖、血脂和体力,所以高血糖、高脂血症以及有疲劳综合征的患者,选择这类药物的时候得慎重。
所以,患者吃药前,得清楚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这些风险。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一旦发现身体有异常,得赶紧对症治疗,可别耽误了病情。
也正因为单一用药,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比较多。所以临床上,一般会采用两联或者三联用药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降压效果。
要是这个季节,部分患者血压降得过低,需要调整用药方案。为了防止脱水,避免钾离子、钠离子过度流失,首先应该减掉利尿剂类药物。然后再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逐步减药。

比如说,对于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β 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可不能轻易减掉,因为它存在撤药综合症,会加重原来的病情。而钙拮抗剂类降压药,对这类原发病很有帮助,能有效预防心绞痛,同样不适合先减掉。
所以,到底怎么调整药物,还是得根据病情来。但千万记住,别自己随便增减药物,得让医生评估病情后再做决定。
把握科学服药时间,稳定血压
血压控制不好,还有可能是服药时间没选对。人的血压一天当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受人体生物钟影响,通常睡着以后,血压比醒着的时候要低大概五分之一。一天里,上午八九点钟和下午五六点钟,血压水平比较高,午夜两三点则是最低点。
一般咱们常见的几类降压药,服药后大概两个小时,血药浓度达到最高。要是这个时间能和一天中血压的最高点重合,那降压效果就最明显。所以,最合适的服药时间,就是 24 小时血压最高点的前两个小时。

当然,还得综合考虑药物的维持时间。像短效降压药,比如卡托普利,它起效快,但是维持时间短,大概只有 6 小时,所以一天得吃三次。建议最佳服药时间是清晨、13:00、16:00 左右。
中效降压药,像硝苯地平缓释片,能维持 12 小时左右,一天吃两次就行。建议最佳服药时间是 6:30 和 15:30。
长效降压药物,比如缬沙坦,能实现 24 小时高稳定降压,一天吃一次就行,建议 6:30 左右服药最好。
不过,具体的服药时间,还得根据每个患者血压波动的个体差异来定。可以在服药前,连续 3 - 7 天监测 24 小时动态血压水平,找到自己血压的高峰值,然后按照上面说的方法,科学服药,把药效发挥到最大。
夏日高温天,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通常会有所降低,但幅度一般不会太大。要是没感觉身体不舒服,通常不需要调整药物。可要是血压骤降,或者出现低血压症状,那就得赶紧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一定记住,别自己私自增减药物,不然血压容易反弹,反而不利于病情控制。
服药的时候,要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合理联用药物,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对身体的伤害。为了让药效达到最佳,还得注意科学的服药时间。

除了用药安全这些要点,高血压患者在饮食和生活方式上的调整也相当重要。好多相关研究都提到,高钠低钾、高糖高油、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都是诱发高血压的重要因素。所以服药期间,得远离这些危险因素,比如每天食盐摄入量要小于 3g。生活里,也要尽量避免那些容易让血压异常波动的情况,像排便太使劲、睡醒马上起床、跟人激烈争吵等等。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