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聚合” 江苏推动综治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8:10:00    

【来源:法治日报】

“自从我们入驻中心以来,在处理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纠纷方面,反应更加迅速,措施更为有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人郑志艳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1月,宿城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整体搬迁至宿城区综治中心后,接到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窗口工作人员敏锐地察觉到可能还有类似案件存在,迅速与入驻中心的住建部门取得联系,协同核查后,果然发现了类似案件。随后,他们采取打包处置的方式,最终在春节前将工资转入涉案农民工的账户,成功预防潜在的群体性纠纷。

“如果这批纠纷进入司法程序,将消耗大量司法资源。若没有相应的机制保障,我们无法与相关部门及时沟通,也无法确保工资在春节前到账。”郑志艳表示。

如何提前发现并预防风险点,让矛盾纠纷化解实实在在从“单兵作战”转变为“联合作战”,实现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聚合”的效能跃升?近年来,江苏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做实阵地建设,整合资源力量,打破壁垒构建机制,全面提升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筑牢更高水平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基层基础。目前,全省95个县(市、区)综治中心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集聚力量强化吸附能力

走进宿城区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调处中心、行政复议中心、诉前调解中心、非诉调解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9个中心整建制入驻,相邻而建,动线明晰,群众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清晰明了。

据悉,该中心实行“1+7+9+N”运作模式,除了入驻9个中心外,物理上划分出登记分流区、劳动保障区、综合接待区、诉前调解区、法律服务区、人民调解区、行政调解区7大功能区域,16个部门派员常驻,其他部门轮流驻守,有效整合了诉讼服务、群众接待、法律服务等多种功能,将诉讼、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裁决、复议等众多矛盾纠纷解决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在宿城区人社局劳动监察部门负责人殷磊看来,整建制入驻后遇到疑难复杂纠纷处理起来更快更彻底,让及时解决不再是口头说说。记者了解到,宿城区综治中心围绕难点堵点,以调动更多后台资源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更多助力为目标,打破部门壁垒,实行人员统一管理、案件统一受理、平台统一应用、经费统一保障“四统一”,形成专班运行、强力推进管理模式。

在调解上,中心实行统一管理进驻中心的调解力量、统一分流中心受理的群众诉求、统一把关审核调解案件质量、统一对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统一核定调解个案补贴的“五统一”,持续提升调解工作质效。

“中心汇聚全区各单位中坚力量,致力于将纠纷和诉求吸附在区内、化解在区内,打造纠纷化解和解决诉求的‘终点站’。”宿城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姜振涛告诉记者,自中心成立以来,纠纷化解率达97.6%。今年前两个月,宿城区平安建设、善治建设均居全市第一。

全省各地综治中心积极履行日常管理、统筹调度、指挥协调等职能,将多中心融于“一中心”,推动形成规范受理、分类流转、交办督办、闭环管理、分析研判等机制,对矛盾纠纷开展“一站式”调处、“全周期”管理、“全流程”闭环,确保民众诉求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快速感知支撑实战应用

面对海量信息,如何从中精准筛选出有效部分,支撑实战应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全省各地综治中心用好信息化平台,搭建风险响应机制,智能分析苗头性、规律性、趋势性信息,及时将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在相城区综治中心,记者在“社情民意一件事”大数据感知平台上看到,16个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一件事”应用场景一目了然,66个诉求渠道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全渠道、全时段快速受理、快速感知风险。同时,依托“蓝橙红”三色预警研判处置机制,对重点事件进行预警处置,对应分析热点问题。

此前,该平台发现线上多个渠道均有市民反映,相城区元和街道某小区正在筹备业委会,但社区存在沟通、指导相关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短时间内,同类诉求持续增加,触发“蓝色预警”,后经研判核实,将该情况推送至属地街道。

街道当即与小区业主及时沟通,答疑解释群众关注的成立业委会具体步骤和细则规定,并全流程跟进指导后续筹备工作。历时4个月,该小区依法依规顺利成立业委会。

此后,为实现“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的转变,相城区综治中心推动住建局先后制定一系列文件,并在中心成立物业纠纷调解工作站,整合多元力量,推进物业纠纷化解。

全省各地依托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社会治理路径,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破题”,努力将矛盾纠纷止于未发、防于未然。

常熟市建立全市矛盾纠纷全量汇聚共享机制,重点关注梳理出的18类矛盾纠纷,即时筛选、推送、落实。泰兴市运用AI智能分析高频词、敏感词,自动生成风险“热力图”,及时推送预警信息,推动矛盾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泰州市海陵区研发指挥系统平台,定期统计、分析、研判全区重大风险、民生诉求、矛盾纠纷,加强风险隐患的前端感知和预测预警。

做强队伍提升处置质效

除了在加强各项机制、平台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外,江苏还在强化调解队伍建设上做文章。

郑志艳告诉记者,宿城区综治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专项指导等工作。“这段时间,我们就开展了农民工工资、彩礼、预付卡等方面的培训,以此帮助调解员了解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为依法处理类似纠纷打下基础。”

记者了解到,宿城区综治中心投入运行后,注重对入驻中心调解员队伍的能力培养。鉴于十多名调解员各具专长,中心邀请区法院资深法官开展专题培训107场,提升调解员的法律实践能力;为加强调解员之间的交流,组织周末沙龙27次,研商案件、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一系列举措,使得入驻该中心的调解员队伍能力显著提升。

调动多元主体和多方力量融入社会治理,在江苏已经成为常态。常熟市综治中心建成“法智人才库”,助力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处置,由法学会推荐多名相关领域专家会商会诊,一事一议、一案一策、课题攻坚,借助“法智”突破传统思维,拓展重大风险矛盾防控处置新途径。泰州市海陵区综治中心择优返聘4名退休政法干部组成“老干警合力团”,提供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指导等支持,吸纳政协委员组成调解团队和智库团队,助力矛盾纠纷快速化解、疑难纠纷调解处置、热点难点专业指导。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 者 罗莎莎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王芳 王贝贝 刘旭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